原生歌集《赶集》
第三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戏剧嘉年华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
“中国文化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不着急、不辩解,润物细无声。戏剧埋下一粒种子,自然会慢慢地在孩子们心里发芽。”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开启全国巡演。观众将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进入青绿山水画的宋代美学。
“国潮”如果拆开来看,是“国”与“潮”。传统文化与时尚潮流,戏剧如何驾驭?“国潮”正起,看戏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国潮”戏剧是否与他们一拍即合?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很适合描述《赶集》的观众。他们席地而坐,能听懂彝语歌词的人并不多,但语言并不重要。不仅中国观众,连来自捷克、波兰、巴基斯坦的外国观众,都看懂了歌声中的生命力量。
作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濮存昕说,国潮并不等同于中国传统题材。“北京人艺从上世纪50年代建院伊始,就提出要为中国话剧民族化寻找方向。话剧是舶来品,但我们不能老演舶来品,要有自己的东西。”
QFun Theatre儿童实验剧团的多媒体戏剧《镜花缘》,改编自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同名长篇小说。在面具与偶建构的想象的世界中,小演员们以主人公唐小山的视角,带着观众邂逅一个又一个奇异的国家:黑齿国,小人国,双面国……
虽然题目是画,但《只此青绿》讲的不仅是画家的故事,更多篇幅给了织绢、制笔、制墨的普通人,他们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却都是《千里江山图》的共同“作者”。我们都知道“国潮”好,而《只此青绿》还解释了“国潮”为什么好——那是曾经那个时代,很多普通人的共同创造。
《只此青绿》由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韩真执导。周莉亚相信,每一件文物和每一次创作都是有缘分的。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周莉亚去参观,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要把它搬上舞台,2020年,念头成真。
四川现代舞蹈团演出的沉浸式环境舞剧《31°N 104.2° E》,颇具现代感的经纬度数字,其实指向的是古老的三星堆文明。古蜀重视祭祀,现代舞与古老的祭祀融合,迸发出超越时空的力量。
并不过分依赖语言和情节的儿童剧,不同国家的孩子都能看明白,于是,“国潮儿童剧”天然拥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优势。当然,QFun Theatre剧团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剧中很多内容,包括一些“梗”,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剧团演员都是6~12岁的孩子,台下的同龄观众会发现,台上的人和他们说着一样的话。我们听到最多的观众评价是,啊,我们也是这么说的呢。”王楠说。
观众对“国潮”戏剧买账吗
“以前的观众更多是接受者,现在的观众要当参与者,乐于输出,也有机会输出。他们觉得好,就会自发在网上‘安利’,觉得不好,就会毫不留情地骂你。”周莉亚笑着说,“因为他们都是自己买票来看的。”
戏剧节运营单位凉山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康说,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承载的东西可能和很多别的节不一样,作为一个文化国企,办节更多是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服务,用戏剧来拉动整个凉山的文旅全产业链,最终为大凉山的社会发展和人民服务。
王楠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观众对他们的戏剧的最大反馈是——反馈特别慢。QFun Theatre演出过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系列剧,小观众看完《冬至》,要过很久,才会反应过来,“哦,原来冬天是这样的”;而要等到下雪那天,孩子们才会发现,原来雪里真的有光的,而且那个光是“菱形”的。
“中国文化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不着急、不辩解,润物细无声。戏剧埋下一粒种子,自然会慢慢地在孩子们心里发芽。”王楠说。(记者 蒋肖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