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登陆  |  注册成会员       工作人员查询:
     
  • 首页〉 > 消费热点 > 内容
  • 为快递行业监管法规“慢”出台点赞

    2017-07-18 15:34:25 |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如今提起快递行业,估计很多人都不再陌生。我国的快递行业在快速改变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自身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去年完成快件量330亿件,业务量占全球40%,去年全行业业务收入突破4000亿元,快递企业加快布局“一带一路”。面对发展如此之“快”的快递行业,许多行业共性问题也在其野蛮生长中不断暴露出来,亟须通过立法解决,于是《快递条例》呼之欲出。不过就在这部快递行业监管法规即将呱呱坠地之际,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却给它按了“暂缓键”,决定将已审议的《快递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其实早在2015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就已经发布过《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就其所有条款征求意见。经过后续的更新完善,现如今这部《快递条例(草案)》已经通过国务院审议,意味着按照正常程序法规马上就要正式发布实施了。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已经审议通过的《快递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条例的出台时间可能会有所推迟。

    李克强总理为何要求《快递条例(草案)》公开征求全社会意见?根据中国政府网的消息,总理说:“我们不仅要听管理部门的意见,还要听各家快递公司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快递行业已经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所以,这份草案必须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

    早在2014年,我国的快件数量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现在更已经发展到单日快递“亿件时代”,正是看到了快递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和存在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并向国务院报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递暂行条例(送审稿)》。国务院法制办收到送审稿后,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方面的意见,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会同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对送审稿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快递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过近两年的打磨之后,有了今天审议通过的《快递条例(草案)》。

    由此不难看出,尽管条例制定过程中有群众的“参与”,但正如总理所言,与快递行业和每个人的密切关系相比,广大消费者对其管理法规的参与程度明显不够,所以在正式出台前再次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一方面可以更加提升“快递条例”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更利于快递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快递行业全行业的服务质量水平。正如总理所言:“有关部门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深入调查研究,让《快递条例(草案)》既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又能保障消费者和快递从业者的合法权益。”

    快递乱象由来已久,比如快件积压、季节性用工荒、快递网点无法满足网络运转需求等。此外,快递信息被泄露、频遭电话骚扰、收件时间不明朗等因素也困扰着消费者,快递“暴力分拣”更是一直为人诟病。这些乱象的出现不仅暴露出了快递行业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亟待进行规范,尤其是从法治的层面进行约束,更说明快递行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及消费者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毕竟快递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

    国务院在快递法规即将出台之际再次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不仅可以让快递行业涉及的每一个方面充分“发声”,也很好的体现了快递行业服务质量提升需要全社会共治的理念。快递当前已经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包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生活质量,所以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水平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每个消费者也至关重要。同样地,快递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也需要每一个与快递相关的人去参与其中,无论是监管者、从业者还是消费者,只有各自发挥好了自己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快递行业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用更好的快递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另外,中国的快递事业尽管起步晚,但在30年发展历程中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业务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并支撑了4万亿元电子商务产业,在刺激消费、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快递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也需要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发展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精细发展方式转变,相信随着条例的不断完善实施,快递业必将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智能物流必将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让中国品牌“走出去”,并落地生根。
     



     

    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品牌315”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品牌315网,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品牌315网", http://www.pp315.com.cn。违反者本网将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的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   服务项目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信息中心备案:京ICP备17062871号
    编辑中心: 品牌315网编采中心  技术支持:橙天设计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