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消委会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广东2015年预付卡投诉受理案件数量超过7000件。记者在广东、浙江等地调查发现,目前,在餐饮、美发、美容、健身等行业,预付卡消费几乎成为“标配”,一些商家用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预存大量现金,但有些涉嫌变相融资、非法集资,甚至出现卷款上亿元跑路的现象。(7月4日新华网)
这几年,预付卡消费日渐风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本来“双赢”的消费模式,却不断演绎着“闹心故事”:节假日消费被限、退卡退余款难、商铺转让跑路……由于缺乏凭证和法律支撑,再加上金额数目并不大,不少消费者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欺诈的风险与敛财的空间不成比例,不良商家必然会无所畏惧。
预付卡问题频发暴露出商家的信誉缺失,消费者的警惕性不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在预付卡这个“坑”里跌倒了一次又一次,理当“吃一堑长一智”。为此,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是必须的。一方面在办理预付卡时要多一些理性,少一点盲从,不能被所谓的优惠“冲昏了头脑”,同时要对商家本身做一个大体的了解和考察,并弄清办卡的相关条款和消费细节,以白纸黑字而非口头协商的形式确定下来,用理性的消费行为来保护自己。
如何避免掉进预付卡“消费陷阱”?关键在于扎紧市场监管的制度笼子。当务之急,不仅要在立法上赋予消费者充分“用脚投票”的权利,而且应把前置性预防措施想在先、做在前,从而“倒逼”商家依法诚信经营,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比如,通过格式文本条款明确预付式消费的买卖双方权责,并设置发卡门槛,限定卡内金额;又如,实施强制性备案制度,且必须缴纳足够的预付消费保证金。一旦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可以第一时间让消费者获得赔偿,这也会让商家“跑路”前有所顾忌,而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地把店门一“关”了之;建立“黑名单”制度,让不良商家处处碰壁、事事受限。至于有些商家卷钱跑路,应以诈骗罪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让其付出“付不起的逃跑成本”……这些细致的功夫做到位,堵疏结合,软硬兼施,防范预付卡风险并非是个无解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