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登陆  |  注册成会员       工作人员查询:
     
  • 首页〉 > 打假维权 > 内容
  • 电话诈骗是损害公信力的“恶瘤”

    2015-12-17 13:27:57 | 来源 中国诚信品牌万里行组委会

    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话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电话骗取人们的信任,继而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骗取人们的钱财。

    \
     
      电信诈骗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大部分人都曾收到过诈骗电话或短信——有的是假借社保、邮政、公检法、银行、医院、计生、老师等名义,有的是假借“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中国好声音”等热门电视节目,总之是先向你传递一个欺骗性谎言,继而诱导你交钱。而且,这种诈骗已到了疯狂的地步,成了一个不得不铲除的社会“恶瘤”。
     
      电话诈骗虽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有多年,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上当受骗呢?这些人究竟错在何方呢?与传统诈骗方式和手段不同,它具有非接触性、虚拟性的特点,犯罪嫌疑人可以跨市、跨省、跨境作案,且实施犯罪后,会立即销毁银行卡、手机卡等作案工具,这无疑加大了侦查机关打击、取证的难度,受害人追回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
      除了经济上的危害,上述犯罪也严重伤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损害了公权力机关的公信力。因为,越来越多诈骗分子通过高科技手段,仿造、伪造亲朋好友的语言、图像等实施犯罪,甚至假冒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名义进行诈骗。
     
      慌不择路,落入被骗的“圈套”是主因。有些人接到一些类似的诈骗电话或者短信后就慌不择路,尤其是一些老人、妇女往往接到这类的短信、电话后因为着急,一时失去了理智,只想如何尽快地解决眼前的问题,把自己的钱尽快地转移到“安全地带”,从而被犯罪嫌疑人牵着鼻子走,结果上当受骗。有的用户在接到陌生人自称自己的同学、朋友的短信或电话后,往往碍于情面,不好意思细问,怕细问了以后影响同学、朋友的感情。而那些诈骗犯罪嫌疑人正是抓住这些人的这一弱点,骗取他们的信任,从而顺利实现他们诈骗的目的。一些通信企业、金融部门等在办理各种业务后对客户的信息疏于严格的监管,导致一些用户的信息外泄,也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从而使诈骗犯罪嫌疑人能准确地掌握到用户及其家人的一些可靠信息,使他们诈骗屡屡得手。
    \
      面对电话诈骗这样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行为,我们要及时制定出台一些“杀手锏”,给他们以最严厉打击,以确保社会的安宁。尽快制定网络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确立信息安全的法律原则和基本制度,明确社会各方面保障信息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科学全面的监管方式与程序,做到预防、控制和打击相结合,使国家、社会和个人权益相互协调。唯有把电信诈骗的土壤彻底铲除,才能把“打不倒的骗子”彻底打倒。否则,下一个受骗者可能就是你或我。

    版权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品牌315”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品牌315网,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品牌315网", http://www.pp315.com.cn。违反者本网将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的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单位  |   服务项目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信息中心备案:京ICP备17062871号
    编辑中心: 品牌315网编采中心  技术支持:橙天设计会所